不久之前,Apple剛在一次發表會上稍稍展示了下一個版本的Mac OS X — Lion,並表示他們會把在iOS上學習到的經驗給「帶回到Mac」。不知道大家對這個"Back to the Mac"有怎樣的看法,期待?還是I don’t care?說實話,當下我的反應有如在喝一杯35℃的白開水。我喜歡我在iDevice上的使用經驗,但我會想要他出現在我的Mac上嗎?
未知的可能性
在發表會中Steve Jobs提到了全螢幕的軟體使用模式、LaunchPad,看完Demo後會有種困惑,這和原本個人電腦的使用概念並沒有太大的差異。iPhoto使用上和前一個版本並沒有太大的不同、LaunchPad和現在Dock上的應用程式資料夾,也只是可自訂程度上的些微差異。簡單地說,"Back to the Mac"在那個時間點,並沒有給人什麼非常特別的感受。
沒有感受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實際接觸到,也還無法去想像。但這兩天來使用了Sparrow和Reeder之後,突然就想起了"Back to the Mac"這個差點要被遺忘的概念。這兩個軟體在使用者介面的表現上,可以說是很完美地告訴了我們「將iOS的使用經驗帶回Mac」是什麼樣的感覺,可以有怎麼樣的結合,也讓人不由地開始可以有所期待…。
真的需要那麼多?
回想一下,當我們要完成同一個目的,使用iPhone上的應用程式和使用Mac上的應用程式有什麼地方不太一樣?例如用來收電子郵件的Mail,在Mac上與在iPhone上的「複雜程度」就有天與地的差別。使用Mac上的應用程式時,不知道有沒有注意過你用到了這個應用程式介面上提供的多少功能?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…微軟的Office 2011,在一般使用情境中,視窗上那一層又一層的工具列,我們大概只用到其中的10%左右吧!?
在iPhone上的應用程式,大多功能精簡、介面簡單易懂,更適合日常處理一般事務的輕量使用。而這樣的使用經驗也是Back to the Mac中最有價值的部份之一。例如下面這兩個Google Reader的桌面軟體:
左邊這個很顯然的是屬於較傳統的介面設計概念,而右邊的Reeder則把iOS的使用經驗給帶到了Mac來。光用看的就可以知道最主要的差異是在什麼地方吧!
簡單其實一點都不容易。把一個複雜的東西不斷地簡化而留下最重要、最需要的部份,是一件需要時間與大量思考去做取捨的事,不論是在攝影、寫作、美術創作、或是設計軟體,都一樣的不簡單。
當我們面對太多太複雜的功能或介面,很自然的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,也就是說,一般日常使用的應用軟體提供強悍而多樣性的使用功能並不一定好。同時面對太多的訊息與功能,是會讓人失去注意力的焦點而晃神的。
操作介面的溫度
不管是iPhone還是iPad,操作這些設備時我們都是用手去觸碰,藉以進行操作,而這樣的操作模式也讓掃動、拖放等動作成了iOS應用程式設計的常態。為了反應這樣的操作模式,使用介面都會有相應的視覺動畫直接反應給使用者,例如我們點選了一則Mail之後畫面向左滑動、切換至全文瀏覽,這和傳統個人電腦直接顯示出結果的作法是不同的。
設計大師黑川雅之曾經說過他喜歡Mac是因為Mac上的各種操作更接近現實世界,也就是說操作邏輯更Analog。而iOS應用程式利用視覺動畫在顯示結果之前所給的那零點二秒緩衝時間、那種流動的感覺,正好讓冷冰冰的Digital更接近了帶有溫度的Analog。
這個特性在Reeder for Mac上表現得就像在iOS裡一樣,Sparrow這個郵件軟體也是!切換收件夾、寫新郵件、刪除郵件…等等動作,在顯示結果之前都多了頁面滑動的效果來緩衝那種突兀的感覺,比Apple隨附的Mail更優秀、更適合日常處理繁雜的電子郵件。
對App Store的期待
在用了Reeder和Sparrow之後,直覺地認為這將來一定會是Mac App Store的熱賣軟體。簡單、直覺、看起來舒服,讓人了解到Back to the Mac的真正意義,也了解到真正適合放到App Store上賣的是什麼樣的軟體。
現在只希望Lion能趕快上市…